近日,生態環境部、財政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年至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加快推動綠醇、綠氨、綠氫等新能源船舶推廣應用。 “在內河航運中,除了船舶電動化之外,以綠醇、綠氨、綠氫(統稱氫基綠色能源)為燃料的船舶將取代以柴油和重油為燃料的船舶,有望成為新寵。因為它既是保護內河環境的必要措施,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體現了‘治污’與‘減排’雙管齊下的治理思路。”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可持續交通創新中心研究員張娜在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說。 邁出重要一步 “雖然《方案》中未設定新能源船舶推廣的具體數量或比例目標,但提出‘加快推動綠醇、綠氨、綠氫等新能源船舶推廣應用’的方向性指導。”某航運集團船舶管理事業部相關人士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這意味著在未來幾年內,我國將加大力度推動新能源船舶的研發、建造和應用,逐步替代傳統燃油船舶,以實現水域環境的持續改善。 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內河運輸體系,內河運輸在水上貨運量中所占比例約為50%。“內河運輸在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含油污染物,其碳排放占到交通領域碳排放的3%。”張娜說,據統計,國內內河運輸船舶保有量約為11萬艘,其中老舊柴油動力船舶占比較高,成為內河航運綠色轉型的主要障礙。 近幾年,國內外正在積極推動船舶燃料的綠色化。我國企業如中船重工、廣船國際等造船龍頭企業也已經推出了綠色燃料大型船舶,大型海運企業如中遠等也加入了船舶訂購的隊伍。 上述相關人士舉例稱,如湖北的“國能長江01”作為我國首艘甲醇雙燃料散貨船,已實現綠色甲醇加注和常態化運營,標志著我國在綠色甲醇船舶技術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此外,上海港也成為了全國首個擁有綠色甲醇船對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完成了多次綠色甲醇燃料的加注作業。 在綠氫、綠氨方面,我國同樣取得了重要的技術突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氫燃料電池技術以其高效、零排放的優勢,成為未來新能源船舶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氨燃料作為一種零碳燃料,也具有顯著的環保優勢。 “我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的成功運營,不僅標志著我國在氫燃料電池船舶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也為氨燃料等新能源船舶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上述相關人士說,青島造船廠正在建造的氨燃料預留船舶,使用氨燃料發動機,實現零排放,展示了我國在新型綠色燃料船舶技術領域的研發實力。 實際推廣有挑戰 在實際推廣過程中,綠醇、綠氨、綠氫等新能源船舶面臨成本、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成熟度與可靠性以及市場接受度等問題。 “當原油價格60—70美元/桶時,綠醇和綠氨的使用成本約為柴油的2倍,高成本是制約內河運輸綠色轉型的最主要因素,僅靠燃油稅一項遠不足以抵消。”張娜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綠電成本能夠大幅度降低,氫基綠色能源的成本也將隨之大幅下降。氫基綠色能源中綠電成本的降低,主要依靠在綠電生產基地直接將其轉化為氫基綠色能源。“但如此一來,運輸成本又將顯著上升,成為兩難。” 至于價格問題,邁石海事總經理顧志剛則顯得較為樂觀,他認為這是由于產業鏈沒有打通造成的。“一旦形成綠色氫醇氨產業鏈,將把能源的資源屬性徹底打破,能源生產就變成了純粹的工業能力。”他認為如果運籌得當,綠色可再生能源在價格上是完全可以和傳統化石能源競爭的。 “新能源船舶需要配套的燃料加注設施,而目前這些設施在河湖沿岸的布局可能不夠完善。”上述相關人士稱,政府和企業應共同推動補能設施在河湖沿岸的布局,提高新能源船舶的使用便利性,確保船舶的能源供應穩定可靠。 此外,新能源船舶技術尚處于發展階段,尚存在燃燒效率低、動力性能不穩定等技術瓶頸。 有望規模化應用 在張娜看來,將綠電和氫基綠色燃料的生產地和消費地距離縮短,在內河航運發達的地區使用綠電制取綠氫并合成綠醇和綠氨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解決辦法。“從產業組織成本的角度看,氫基綠色能源的生產不宜過度集中。合成綠醇和綠氨的電力消費量和電力成本占比較大,為降低綠電制氫成本和合成綠醇、綠氨成本,綠電制氫環節需要取得重大技術突破。” 為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上述相關人士建議,首先要提高新能源船舶的技術成熟度,包括提升新能源船舶的動力系統、儲能系統、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的性能和可靠性;其次是降低成本,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降低新能源船舶的制造成本和運營成本,提高其市場競爭力;最后可通過完善配套設施,建設和完善綠色燃料加注等配套設施,解決新能源船舶的“續航焦慮”問題。 從市場角度來看,綠醇、綠氨、綠氫等新能源船舶的市場需求正在不斷增加,潛力巨大。從馬士基集團等航運巨頭看,其已將綠氨列為未來船舶燃料的重要候選方案之一。 目前,我國新能源船舶目前主要集中在內河、內湖、島嶼以及近海港口等區域。這些區域對環境保護要求較高,且船舶運輸需求較大,因此成為了新能源船舶的主要應用領域。在船型方面,新能源船舶涵蓋了小型郵輪、客船、公務船、拖輪、貨船等多種類型。 “在技術進步和政策推動下,未來新能源船舶的應用領域和區域有望進一步擴大。特別是在遠洋運輸領域,綠醇、綠氨、綠氫等新能源船舶技術有可能實現規模化應用。”上述相關人士認為,這也將多個相關產業產生顯著的帶動作用,有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Bootstrap